弘立書院IB多元課程 鼓勵學生跳出課本勤思考【有片】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0/12 18:52

最後更新: 2017/10/12 18:52

分享:

分享:

IB文憑課程愈來愈受中產家長歡迎,位於數碼港的弘立書院,於2009年開始為11至18歲學生,提供5年制IB-MYP國際文憑中學課程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-Middle Years Programme)、以及兩年制IB-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- Diploma Programme),課程著重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、以及擴闊眼界。總校長Dr. Malcolm Pritchard認為,學習若單以測驗及考試為主,思想會太狹窄,因此IB課程要求學生主動作深入和多方面平衡思考,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討論、辯論和口頭報告的機會。

弘立書院總校長Malcolm Pritchard表示,IB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討論、辯論和口頭報告的機會,以擴闊學生的思想及視野。(程志遠攝)

弘立書院的IB-DP課程,有3個核心科目,包括「知識理論」 (Theory of knowledge)、「個人論文」(Extended essay)、和「創意和服務」(CAS)。弘立書院總校長Dr. Malcolm Pritchard指出,由於每個學生的能力不一,弘立在提供CAS訓練時,會按照學生個人特質給予不同支援,而IB課程的CAS活動主任,也會就每位學生的個別興趣、鼓勵進行個別的CAS項目,再以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反思報告作出評估。

弘立書院IB課程每科屬小班教學,生物科一班只有兩名學生。(程志遠攝)

他舉例,早年有IB學生特別關注環境保育項目,校方鼓勵她於校內成立環保組織「綠色保護者」,作為她其中一個CAS活動,帶領同學舉辦環保活動:

我們希望學生敢於表達意見、創新,也要求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接觸外面世界,例如做義工和出海觀賞海豚等,然後再反思。

弘立書院中國語文及文化總監高小剛表示,弘立書院的中文科IB課程,有別於傳統主流學校的中文科,沒有既定課本教材,但要求學生閱讀古今中國名著,然後作口頭報告、評價作品。

弘立書院中國語文及文化總監高小剛指出,校方鼓勵學生組織中國文化活動,進行校外研究。(程志遠攝)

高小剛認為,語文與歷史本屬「一家」,因此除了課堂教學,校方也鼓勵學生組織中國文化活動,進行校外研究,例如到訪新界鄉村地區研習早期礦業發展,了解香港本土歷史。

Dora(左)、Ryan(中)及Oxlip(右)認為,IB課程令他們眼界大開。(程志遠攝)

現時就讀IB-DP的12年級學生Dora憶述,早年修讀IB-MYP課程時曾跟隨學校到西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,期間看到親歷者的回憶片段,令她感觸甚大:

一直在課堂上所學的,也不及當天參觀的幾小時深刻,令我認清自己身份,做一個更全面的人。

另一名12年級的IB-DP學生Oxlip希望能在大學修讀心理學。她說IB課程著重課堂討論,當中包括爭議性高的議題,例如台灣是否獨立等,課堂鼓勵學生表達己見,激烈討論也讓她明白每人都有自己觀點,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這可訓練她的同理心:

即使一件事自己未必親身經歷,但也可以別人的角度分析事情。

此外,弘立書院的IB課程亦較主流學制多元化,提供戲劇等藝術科目,學校設施上也作相應支援,包括有黑盒劇場配合。

弘立書院IB課程設話劇科,學生於校內黑盒劇場上課。(程志遠攝)

弘立IB-MYP課程的學費為20萬元1年;IB-DP則為22萬元1年。每科目約只有10至15名學生,屬小班教學,老師可投放更多時間關心每名學生的需要,清楚每人特質。

弘立書院設種植場,供學生栽種植物。(程志遠攝)

弘立書院的多用途禮堂。(程志遠攝)

【延伸閱讀】IB尖子搖籃 耀中華籍校長:學生讀IB不是複製別人

【延伸閱讀】聖保羅男女IB成績好過英基 本地名校比國際學校有優勢?

【延伸閱讀】蔡繼有IB狀元立志做仁醫 感激「矮醫生」給他自信